時間:2025-08-07 09:14
來源:中國固廢網 ??
作者:E20研究院固廢研究中心行業分析師?張磊
中國垃圾焚燒行業歷經二十余年深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近來,“垃圾不夠燒”“多地搶垃圾”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垃圾焚燒領域的治理動態不僅成為社會熱議焦點,更吸引了各類機構的廣泛關注。在“產能過?!钡钠毡檎J知下,背后也存在垃圾焚燒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問題。下沉市場由于垃圾收運體系不完善,覆蓋半徑有限,產生的垃圾處于無序堆放的狀態,偷排偷倒情況時有發生,既污染環境又埋下公共衛生隱患。如何創新治理手段,破解偏遠地區的垃圾處理難題,已成為推動行業均衡發展、補齊民生短板的關鍵課題。
01
垃圾焚燒產業的高速發展與結構性產能失衡
在全國范圍內,垃圾焚燒產業憑借明確的付費機制、清晰的商業模式以及完善的技術工藝,實現了高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國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垃圾焚燒項目已超過1000座,處理規模突破110萬噸/日。
然而,隨著大量垃圾焚燒廠的集中上馬,處理規模急劇擴張,行業逐漸顯現出產能過剩、“吃不飽”的問題。這一現象的成因復雜多樣: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規劃項目時,對未來垃圾產生量的預判過于樂觀,導致項目設計產能遠超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區域間缺乏統籌規劃,未能充分考量本地垃圾產生的實際規模及周邊已有焚燒廠的處理能力,重復建設現象突出,最終造成全國范圍內垃圾焚燒產能過剩。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焚燒產能過剩并非全域性問題,而是典型的結構性矛盾。例如,天津、河北、浙江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因早期對發展預期過于樂觀,成為最早出現“吃不飽”問題的區域,其垃圾焚燒產能利用率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部分中西部地區受多重因素制約,在項目建設、技術引進和市場培育上相對審慎,供需關系反而能維持在較為理想的狀態。由此可見,垃圾焚燒行業的“產能過?!本哂絮r明的結構性特征,不同區域的發展態勢差異顯著。
02
垃圾治理城鄉分化,縣域農村的短板凸顯
與城市地區垃圾焚燒設施“產能過?!毙纬甚r明反差的是,縣域農村作為我國垃圾治理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其處理能力與實際需求間的缺口正日益凸顯。數據顯示,當前縣城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僅約65%,而從區域分布來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仍以填埋為主導,焚燒處理方式的推廣與優化存在巨大潛力。
從住建部公開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村鎮地區生活垃圾處理率逐年攀升,2023年建制鎮達94.93%、鄉達90.33%、鎮鄉級特殊區域達95.24%,表面上大部分村鎮垃圾得到了處理。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這一核心指標,卻暴露出村鎮垃圾治理的深層短板:2023年建制鎮僅為86.06%、鄉為74.41%、鎮鄉級特殊區域為69.36%。兩個指標的差值,直接反映出通過簡易填埋、露天焚燒、不達標堆肥等非環保方式處理的垃圾占比,村鎮地區環境風險仍然突出。
圖2018-2023村鎮地區生活垃圾處理率-無害化處理率差值
近期湖南西部山區溶洞堆積垃圾事件,更直觀印證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當地自建的焚燒爐因環保不達標被關停,加之垃圾中轉站建設滯后,最終導致違規傾倒問題發生。事實上,在我國山區偏遠地區,環衛一體化服務往往因行政區域廣、服務半徑有限而難以全面覆蓋,若強行延長服務半徑,又會面臨財政成本過高的困境。因此,縣域農村偏遠地區因地制宜探索適配的垃圾治理方案,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課題。
回溯“十二五”期間,國家曾對村鎮小型焚燒進行過探索,但實際應用中普遍存在管理不規范、工況不穩定等問題,且煙氣凈化系統簡陋,難以滿足嚴格的煙氣排放標準,最終未能形成可推廣的成熟模式。這也為當下縣域農村垃圾治理的創新路徑提供了歷史鏡鑒。
03
縣域農村小型焚燒:挑戰、突圍路徑與發展探索
從全球范圍來看,焚燒無疑是垃圾處理的主流且高效的解決方案。但縣域農村小型焚燒因缺乏規模效應——處理規模低于300噸/日這一臨界值,在實際落地中面臨諸多困難,也使得社會資本對這個市場格外謹慎。多數村鎮日均垃圾產生量不足50噸,且與大型焚燒設施的距離超過30公里。這種治理難題深深植根于其特殊的地理稟賦與經濟條件,形成了一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復雜挑戰體系。
具體而言,挑戰體現在多個維度:其一,縣域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區域分布不均衡,疊加地形地勢等因素,垃圾收集的復雜性遠超東部地區;其二,縣域經濟財政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化,西部偏遠地區財力薄弱、財政自給率偏低,成為制約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三,技術層面也存在瓶頸,仍需結合當地實際探索適宜的處理技術。
面對這些挑戰,行業可從多方面尋求突圍。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運營模式便是重要路徑之一,其本質是對“收集—運輸—處理”全產業鏈進行戰略整合與深度掌控。由單一主體統籌全鏈條的投資與運營,通過打破環節壁壘,實現資源的全局調配、流程的極致優化與成本的系統管控,最終構建“邊際成本遞減+運營效率遞增”的商業優勢。區域共建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通過市級層面統籌多個縣域的垃圾進行統一處理,能夠突破單一縣域垃圾量的限制。集中建設可攤薄單位基建成本,統一運維能降低長期運營費用,從而實現經濟性與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縣域小型焚燒項目與工業園區強強聯合,可通過長期協議鎖定穩定收益,形成“量價雙穩”的盈利模型。而以產業園模式推進多元協同,在具備條件的縣級區域打造靜脈產業基地,處理一般工業固廢、農林廢棄物、市政污泥等多元固廢,既能共享處理能力以攤薄成本,更能通過資源整合提升項目整體商業價值。
綜合來看,縣域農村垃圾焚燒市場存在現實需求,但諸多問題制約著小型焚燒項目的快速落地。未來行業如何突破這些問題,實現經濟上可行、模式上貫通、技術上適宜,仍需持續探索。
為全面剖析縣域農村小型焚燒項目實際落地的堵點和破局路徑,揭示其商業風險,E20研究院聯合云南合續環境推出固廢系列專題——《縣域農村小型焚燒發展專題報告》。該報告系統梳理了縣域焚燒市場的基本現狀、競爭格局,深入解析了行業面臨的現實困局與突圍路徑,旨在為各類市場主體充分了解縣域農村地區垃圾治理情況以及小型焚燒的適用性提供參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