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9-11 09:15
來源:瀚藍環境
瀚藍積極探索“環衛收運+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模式,實現廢棄物的投放、收運、回收、處置等環節的高效協同運轉,其中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打造了覆蓋全域、高效閉環的農膜回收處理體系,為破解農田“白色污染”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綠色方案”。
農膜回收利用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無廢城市”建設
農膜具有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促進微生物活動等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但隨著農膜使用量與年限的增加,殘留在耕地土壤中的農膜持續累積,對作物生長、土壤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農膜的回收利用對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無廢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明確要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農膜回收行動,以標準地膜應用、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強化農膜回收利用示范縣建設,健全回收網絡體系,加快可降解農膜應用示范,著力解決農田“白色污染”問題。
《淄博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強調要提升農業源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做好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農膜回收貯運體系等工作,并按照每1-5萬畝覆膜區域建設1處農膜回收點(站)的標準,采取分區包片的方式,建立完善農膜回收體系。
“環衛+回收”兩網融合模式
破解農膜回收難題
在淄博市沂源縣,瀚藍提供專業化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業務涵蓋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道路管護、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等領域,服務人口近60萬人。在環衛服務的基礎上,瀚藍創新打造“環衛+回收”兩網融合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環衛資源,構建覆蓋全域、高效閉環的農膜回收處理體系,解決回收點分散、處理成本高、監管難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農膜回收難題,推動農膜從“垃圾”到“資源”的蛻變,助力實現廢棄農膜的減量化、資源化目標。
瀚藍在沂源縣全域400余個行政村設立臨時回收點(村級),并將全縣11個鄉鎮的生活垃圾中轉站用作固定回收點(鎮級),形成覆蓋廣+多層級的農膜回收網絡。創新實施“雙崗制”,保潔員在日常環衛作業中同步進行農膜收集作業,將分散在村級的廢舊農膜集中運至鎮級點;垃圾清運車在完成生活垃圾清運任務的同時轉運農膜至對應處置點。該體系節省了大量的新建站點成本,且無需額外配置專職的回收人員與車輛。同時,依托瀚藍智慧環衛平臺,實現作業實時監控、精細管理與智能調度,不僅能優化清運路線,提升清運收集效率,還能確保農膜回收全過程透明化、可追溯化,保障回收體系的規范、穩定、高效運行。
農膜資源化利用
化“白色污染”為新資源
按照不同用途分類,農膜可分為地膜、棚膜、反光膜、除草膜、滲水膜等,其中,反光膜、棚膜等農膜具有高可再生性的特點,是資源化的 “優質原料”。瀚藍通過專業分揀和壓縮后,將其送至合規的再生資源企業,經“破碎-清洗-熔融-造粒”等工藝制成再生顆粒,這些顆粒可用于生產新的農膜產品,從而實現廢棄農膜的高效循環利用。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調研組一行于日前到瀚藍運營的沂源縣魯村鎮廢舊農膜回收站點進行調研考察,并表示:“兩網融合”模式不僅能顯著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回收成效,還能實現農膜的資源化利用,有效破解了農膜回收難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
未來,瀚藍將大力推廣“環衛+回收”兩網融合模式,強化回收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廢棄農膜的回收效率與能效,同時積極探索再生資源產業鏈,逐步將更多品類的廢棄物納入回收業務范疇,為“無廢城市”、美麗中國建設貢獻企業力量。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